• b9b8-最好的免费学习资料站!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b9b8.com
您当前位置: b9b8学习网教育学习计划总结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日期:11-07 23:02:12|b9b8学习网| http://www.b9b8.com |历史|地理计划总结|人气:978

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大全相关的资料。www.b9b8.com

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Ⅰ卷(选择题)24小题,计48分;Ⅱ卷(非选择题)3大题,计52分。下面就本试卷的试题结构与命题思想、试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与教学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结构与命题思想

1、试题结构:

统计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在本试卷中的分值分布如下:

科目

Ⅰ卷

Ⅱ卷

Ⅰ、Ⅱ卷合计

满分

分值

小计

分值

小计

上册

24分(12题)

48分

25分

52分

49分

100分

下册

24分(12题)

27分

51分

说明: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分别占49分和51分,基本比例为1 :1。

2、命题思想:

依据近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可知,当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感悟,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运用。如何让考试比较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前我市高三文科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下一阶段的一轮复习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怎样真实地掌握学生在前一阶段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困惑与不足,达到教学相长,以提高我市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整体质量,是此次考试命题的基本思想。

作为本届高三的第一次全市统一考试,在命题时,还有意地结合了当前我市历史教学的实际,如结合各县区各学校的实际教学进度,主要侧重了对建国前历史知识的考查,而下册第七章后的知识未多涉及;结合往年考试学生面对大题量的试卷缺乏深入思考而武断作答的情况,此次命题在题量上做了适量减少,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作答。

二、试题特点

本套试题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设置新情景,突出史料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测试中的运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本套试题在一卷的24道选择题中,共设置材料型选择题14道,其中包括两道图表(或结构图)式选择题;二卷的三道非选择性试题都引用了大段的材料。这些历史材料来源广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内容鲜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形式多样,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灵活性。其被大量地采用,无疑增加了本套试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尤其是二卷,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其生发出来的问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由此,展示给我们以历史的真本色,引领我们以学科的深探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知识、破解问题、组织答案等多种学科能力。

2.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深化和探究。本套试题的很多考点都是大家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些材料和新情景的设置也似曾相识,但在一卷选择题选择支的设计上和对二卷非选择题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对这些主干历史知识和教学重点的深化与探究。这套试题再次提醒一轮复习中的广大师生,在进行一轮复习时既要防止挖得过深、讲得过难、补得过多,同时也不能仅仅是对一二年级教学的简单重复和翻版,不能只浮于历史知识的表面。而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再现和全面把握,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与适当探究。

3.试题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和史学观点。当前的高一已经步入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对于我们今天的高三历史老师来说,都必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但现实又让我们与高一的教师群体相比,没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说高一老师面对新课程是一个全新革新的问题,而现在的高三老师则面临着既坚持旧课程又将遇新课程的挑战。这种新旧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懂得兼顾,学会兼修。因此,本套试题适量引入了一些新课程的历史材料和史学观点。这也只是一种尝试与探索。

当然,试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极个别选择题选择支的准备性,第10小题引号的位置不当,非选择题答案过于细化,要点繁琐,极个别还与问题略显不符等,都有待于以后的改进。

www.b9b8.com

三、考生答题情况与思考

一卷:

根据市教研室对一卷试题的分析统计,共有7道题正答率低于50%,一卷平均分为29.25分。

第2题:正确答案D。正答率为47.45%。错因在于学生对西方基督教教义不了解。西方基督教主张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包括不平等),死后入天堂,这与洪秀全的宗教主张不同,洪秀全主张要实现现世的平等,在人间建天堂。A和C都不可能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出,而其承认上帝的权威。

第6题,答案A,正答率51.09%。错选C的占32.28%。C主要错在“始终”一词上,在清末新政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了。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投机革命,混入革命队伍,故B错;立宪派主张发展实业,D错。

第9题,答案A,正答率30.10%。错选B的占48.14%。此题用排除法易得出正确答案:B不应“起领导作用”而是主力作用;C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D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与工人阶级斗争紧密结合。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依据有多种,而A也是其一。

第10题,答案A,正答率54.65%。错选D的有32.11%。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不主张将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与反帝结合起来,而D项这一口号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时所流行的,与题干中的1922年时间不符,C项同样时间不符。而B与材料意思不符。

第12题,答案C。正答率47.39%。B项错在“分田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还没有达到进行土地革命的运动水平,因此A也错,没有实现经济上的翻身解放。而D“工农革命政府”是国民大革命后才建立起来的。

第13题,答案B。正答率53.77%。错选D的占23.03%。A为长沙,B为文家市,C为醴陵,D为三湾。

第14题,答案D,正答率47.86%。错选A的占27.66%。五四运动后深入工农宣传马克思主义,故A错;此题答案是课本上的原话。

第17题,答案C,正答率45.41%。错选D的有45.38%。此题题干讲的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A、B都是错在“拒绝”一词,因为没有拒绝。D错在不应是坚持中共的领导地位,因为此次会议是平等政治协商。在会上蒋介石提出的军队国家化要求,实质上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前提下的军队国家化,而中共则主张要先实现政治民主化,再实现军队国家化。故C项正确。当然,此题也有争议,有老师认为C项不准确,不应是拒绝其军队国家化的要求,而是不同意蒋提出的先军队国家化,政治才能民主化的主张。

第18题,答案D。正答率20.69%,此题正答率最低。A是倒品字形进军,B是“关门找狗”之势,C是先打外围,再取中心。

第22题,答案B,正答率57.43%。错答C的占28.30%。此题主要是应该结合“共同利益”一词。A、C、D都不符合,都是对美国有利。

第24题,答案C,正答率49.96%。错答D的27.92%。此题只要抓住文革时期经济曾经出现的两次回升,不难选C。

二卷:

抽样调查显示,Ⅱ卷满分52分,较多的考生,得分在27至37分之间。其中,第25题满分15分,得分多在8至13分之间;第26题满分19分,得分多在10至15分之间;第27题满分18分,得分多在8至13分之间。

1.第25题:

第(1)小题,一问。参考答案为三层意思:土地问题,发展生产,消除贫困;评卷时任答出一点为2分,两点为4分,三点为5分。学生多能依据材料一,答出克服贫富悬殊与发展生产两层意思,但对民生主义涉及的土地问题理解不准。还有部分同学抄袭原材料。

第(2)小题,两问。就其新发展,学生多能答出其涉及的问题更广了,也多能谈到发展公益事业,但一般很少涉及到国有化问题,另外,如果谈及关注工农问题也可得分。此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新变化的提炼和概括的层次不清晰。而时代特征,学生多答不出,主要是对“时代特征”的含义不明白。此问在评卷时对其答案标准作了适当的放宽。实际上时代特征主要指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时代大背景,即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

第(3)小题,一问。此问,主要是指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即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这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不同,孙中山只是主张使耕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一问学生多能答出,但不少学生把建国后中共在农村的几次生产关系调整都列举了出来,说明审题不清。

2.第26题:

第(1)小题,一问。客观有利条件,这里的客观是针对民族资产阶级而言的,站在这一立场分析问题,那么民族资产阶级之外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是客观条件,此内容在课本上有详尽的分析,不难答出。关键是有些学生把“客观有利条件”片面地理解为国外条件了,故其答案要点单一。

第(2)小题,实际上是两问。评卷时,针对“进步性”的参考答案两点,答出任一点即给2分,两点为3分。学生多能答出。但对于“局限性”,学生往往只能答出在未实现民族独立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其目的,而不答其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实际上这一点在材料中有明确的体现。

第(3)小题,实际上也是两问。“相同点”,学生多能答出。“不同点”,答得不理想:学生多易答出轻重工业之分和背景不同,但就其道路之不同以及发展情况之不同多不能全面答出。

www.b9b8.com

3.第27题:

第(1)小题,两问。就其“错误看法”一问,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简单抄袭原材料,不能全面分析出三层错误看法:虚假性,破坏革命,军阀斗争;尤其第三层。关于“严重失误”一问,有些学生答非所问,不是回答其认识失误在何处,即未能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分化,而是阐发了这种失误的危害或结果。

第(2)小题,一问。此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从材料中全面获取信息,答案笼统而单一。问题是“多种原因”,就是提醒不能单一地认为是由“左”倾错误导致的,而是要从材料中获取有关“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以及“左”倾错误之外的其他原因。

综合以上答题情况,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史料的解读、信息的获取与判断能力依然欠缺。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一卷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取消了往年的话题式“串儿题”,使试题的考查空间扩大,知识点的分布更广,对学生的专题式针对性学习带来了挑战;二是材料型选择题大量出现,突出史料在历史问题中的有效应用,对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这些对于我们一轮复习中的学生而言,都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弱点或欠缺。此次考试,有些试题如第3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等,很多学生对其史料理解不透,主旨判断不准,故而选择时出错。此外,如第5题、第10题的史料,有些学生脱离其历史背景进行理解或断章取义,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误。二卷中的材料都比较长,所蕴含的信息也比较多,这对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能不能尽可能多地从已给材料中获取与问题相符的信息,决定着其答案能不能按点得到更多的分数。但答题时,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答案要点过简,而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则要点较细、较多、较全。此外,第25题和第27题抄袭原材料的现象较突出。

第二、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生发尚显薄弱。本套试题一卷的24道选择题对知识的考查,都体现了对历史知识的挖掘与深化。每一题的四个选择支都围绕着题干材料所折射的知识点设疑,如果对这一历史知识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全面,对选择支中巧设的知识陷阱判断不准,出错率自然就高。而我们的学生大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反映在二卷,主要还是对所考查的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平时在学习时,对遇到的历史问题思考不够,以至于在此次考试中,学生的答案通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甚至答非所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问题。

第三、解题技巧与答案组织还有待强化训练与提高。解题技巧主要反映在一卷试题上。选择题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就是排除法,遇到材料型选择题,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抓住材料的中心要旨,确定所考查的历史知识点,然后再去逐一排除选择支。另外,此次试题较以往,选择题减少了8道,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认真、冷静地思考每一个考题。但实际上,不少同学还是在考试过程中草率审题、武断结论、匆忙做答。反映在二卷,主要是学生在对答案的组织上能力欠缺,要么语言不通顺,要么逻辑不严密,要么杂乱无章,要么答非所问。另外,还存在部分学生对问题审读不清、不准、不领主旨、不明要义。

四.教学建议

当然,以上问题并非存在于所有学生身上,但不可否认,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有意地在一轮复习中重视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史料的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材料型试题的解答能力。要将史料引入课堂教学,要将史料运用于练习之中,要将材料型问题作为讲评的重点,从而突显史料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的功能,强化学生适应史料、应对史料的学科能力。
    2.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读史环节。注意是读史而非背书,既不是简单地读书,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细致地阅读历史教材,进而读出历史问题,理解历史联系,萌发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认识。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会全面地认知历史、有机地联系历史、深刻地感悟历史。,

3. 始终关注对考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训练与培养。要注重解决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等非知识性的潜在问题,帮助学生纠正不当的解题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当然,一轮复习还应立足基础,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升华与提高。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果觉得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历史  高中  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   计划总结 - 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大全

+评论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所有资源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您觉得满意,请购买正版!

联系本站 - 教案中心 - 试题下载 - 教学反思 - 句子大全 - 收藏本站 - 文章阅读 - 全站地图 - 热门专题